2025年11月19日06:36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没有任何国家会容忍他国领导人粗暴干涉本国内政,没有任何国家会容忍他国领导人对本国发出武力威胁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公然鼓吹武力介入台海的可能性,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且不思悔改,拒不撤回有关错误言论。这一行径严重违背一个中国原则和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精神,严重破坏中日关系政治基础,严重伤害中国人民感情。个别日本政客声称中方对高市早苗涉台错误言论“反应过度”,这完全是对中方正当合理反应的曲解、抹黑。
台湾问题事关中日互信根基。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时签署的《中日联合声明》明确规定,日本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关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立场,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1978年两国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以法律形式确认了联合声明的各项原则。1998年和2008年的中日第三、第四个政治文件,均重申坚持联合声明关于台湾问题的立场。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就台湾等重大原则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奠定了中日关系的政治法律基础,是处理中日关系时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指针和遵循,也是日本政府作出的郑重承诺,具有国际法效力,没有任何模糊、曲解的空间。无论日本哪个党派、哪个人执政,都必须坚持和恪守日本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承诺。
高市早苗涉台错误言论严重违背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精神,冲击的是中日关系的根基。作为一国领导人,高市早苗本应展现起码的政治责任感,同中方一道为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作出努力。然而,高市早苗在作出“在台湾问题上,日本将坚持1972年日中联合声明中的立场”承诺后不久,就抛出“台湾有事”可能构成日本可行使集体自卫权的“存亡危机事态”的错误论调,严重毒化两国关系。这种蓄意挑衅的做法,暴露了危险的战略企图,对台海和平和地区安全稳定构成严重威胁。没有任何国家会容忍他国领导人粗暴干涉本国内政,没有任何国家会容忍他国领导人对本国发出武力威胁。高市早苗给中日关系投的“毒”,必须由自己来解。日方当前唯一正确做法,就是本着对历史和双边关系负责的态度,停止越线玩火,收回错误言行,切实把对华承诺体现在实际行动上。
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符合日本人民利益,破坏两国关系悖逆潮流、不得人心。连日来,高市政权极端错误、极为危险的举动招致日本国内有识之士广泛批评。日本“继承和发展村山谈话会”理事长藤田高景一针见血地指出,高市早苗的言论违背国际法,严重伤害日中两国关系。日本《东京新闻》社论批评其言论“鲁莽且轻率”,强调作为首相发表这样的言论“不能被接受”。日本网民直言高市早苗“缺乏外交常识”,要求其撤回错误表态;更有民众自发组织集会,抗议其不负责任的挑衅行为。日本政客应好好听一听这些理性声音,不应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中国人绝不含糊。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谁敢触碰这条红线,14亿多中国人民、整个中华民族绝不会答应!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作为昔日的侵略战争发动国,作为曾在台湾犯下罄竹难书罪行的国家,日本应该汲取历史教训,更加慎重处理涉台问题。日方冒天下之大不韪,执意将自己绑上分裂中国的战车,必将自食恶果。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19日 02 版)
相关阅读: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
本报评论员
2025年11月19日06:4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11月17日至18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中国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对新征程上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作出重要部署,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要求“聚焦建设更加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思想照亮征程,指引道路越走越宽广。2020年11月,党的历史上首次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中的指导地位,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上具有里程碑意义。5年来,从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到制定实施法治中国建设规划、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再到深入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扎实开展执法司法专项检查、依法惩治违法犯罪……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历史性成就,为书写“两大奇迹”新篇章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日,《习近平法治文选》第一卷出版发行,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提供了权威教材。紧密联系这些年法治中国建设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联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变革性实践,更能感受到这一重要思想蕴含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决心和信心。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牢牢把握全面依法治国这场国家治理的深刻革命,更加自觉地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合力开创法治中国建设新局面。
“更加注重法治与改革、发展、稳定相协同,更加注重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习近平总书记以“两个更加”指明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这里,重点围绕如何促进法治与发展相协同进行阐释,以深化理解。
今年5月30日,民营经济促进法施行不久,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首次适用该法,在一起案件中判决政府部门向企业支付800余万元补偿。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正是以法治力量为民营企业“撑腰”,让广大企业真正感受到“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法治为引领。”守好绿水青山,长江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严格实施,让一度成为“稀客”的“微笑天使”江豚回来了。打造开放门户,海南自由贸易港法等制定出台,护航海南自贸港成形起势、即将启动全岛封关运作。以高水平法治促进高质量发展,我们前进的步伐更加稳健、动能更加强劲。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建议》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列入“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提出建设法治经济、信用经济,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面向未来,牢牢把握更加注重法治与发展相协同的要求,就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应对风险挑战,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稳定的、公开的、规范的制度和规则,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牢固的基础、持久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
我们干的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进行人类史上非常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关键要有自信、有定力、有行动。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砥砺前行,筑牢法治之基,汇聚法治力量,中国式现代化就一定能行稳致远。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19日 01 版)
(责编:杨光宇、曲源)
2025年11月19日06:3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 |
当地时间11月18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 |
本报莫斯科11月18日电 (记者于宏建、陈尚文)当地时间11月18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
李强首先转达习近平主席对普京总统的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李强表示,在两国元首战略引领下,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保持高水平运行。今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同普京总统两度会晤,为中俄关系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中方愿同俄方秉持世代友好初心,加强发展战略对接,深化各领域合作,取得更多实际成果,更好服务两国发展振兴。
李强指出,中方对发展中俄互利合作的决心和立场是一贯的,愿同俄方进一步增强合作韧性,巩固和维护两国合作的稳健发展势头。双方要共同办好新的中俄国家级主题年,用好免签等“双向奔赴”的惠民政策,促进两国人民更加相知相亲,筑牢双边关系的民间友好基础。中方愿同俄方继续通力协作,落实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成果,弘扬“上海精神”,深化团结合作,打造践行全球治理倡议的样板,推动上合组织高质量发展,为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普京请李强转达对习近平主席的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祝贺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表示坚信中国将在习近平主席的有力领导下顺利完成“十五五”规划确立的发展目标,取得更加显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俄中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俄方愿同中方密切高层交往,拓展经贸、能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合作,扩大人员往来。祝贺中方成功举办上合组织天津峰会,俄方愿同中方进一步加强在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框架内的沟通协作,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19日 01 版)
相关新闻:
李强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二十四次会议
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的讲话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联合公报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
2025年11月19日06:3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新华社北京11月18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18日在京会见德国社会民主党联合主席、联邦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克林拜尔率领的代表团。
王沪宁表示,今年5月,习近平主席同默茨总理通电话,就深化中德交流合作达成重要共识。健康稳定的中德关系符合两国利益,也符合中欧各界期待。中方愿同德方一道,推动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向更高水平迈进,促进中欧关系发展。中国全国政协愿为此作出积极贡献。
克林拜尔表示,中国是德国重要伙伴,两国对世界的未来都负有重要责任。德方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愿同中方共同落实好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促进各领域务实合作。德国社民党愿同中国共产党加强战略对话,增进相互理解。
王东峰等参加会见。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19日 01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
2025年11月19日06:3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新华社西安11月18日电 (记者董雪、姜辰蓉)第二届中欧班列国际合作论坛11月18日在陕西西安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出席并致辞。
丁薛祥表示,中国高度重视中欧班列发展。习近平主席强调,推动中欧班列朝着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加安全方向发展。中欧班列作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顺应时代潮流,实现跨越发展,已经成为具有强大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的国际物流品牌,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驰而不息的“钢铁驼队”。
丁薛祥指出,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了未来5年中国发展蓝图,对提升中欧班列发展水平作出重要部署。中国愿同各方秉承丝路精神,积极沟通合作,推动中欧班列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更好促进亚欧大陆经贸往来和交流互鉴。他提出4点建议:一是加强开放互联,深化基础设施和规则标准协调衔接,有效统筹铁路、公路、海运等运输方式,巩固提升多元通道优势。二是加强合作创新,积极推广高新技术应用,加快推进中欧班列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培育可持续发展新动能。三是加强风险管控,强化交通发展战略对接,建立健全执法交流协作机制,推进信息联通共享,筑牢安全发展基础。四是加强融合发展,支持沿线企业深度对接、广泛合作,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实现物流畅通、贸易发展、产业升级良性循环,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繁荣。
保加利亚国民议会副议长加内夫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开幕式后,丁薛祥同加内夫举行会见,就中保关系和务实合作交换意见。
论坛期间,丁薛祥参观了中欧班列开行实践回顾展。
本届中欧班列国际合作论坛主题为“联通亚欧,共享未来”。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和国际组织代表等约450人参加开幕式。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19日 01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
穆 虹
2025年11月19日06:4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总结“十四五”时期绿色低碳转型取得的重大成就,对“十五五”时期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战略部署,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必将对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深刻认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推动绿色发展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地位,开展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为中国式现代化增添了厚重底色、注入了强劲动能。“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推动“十五五”时期发展,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基础,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必须夯实打牢的重要基石。
第一,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跨越、进而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关键阶段,发展条件和增长模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以绿色化、低碳化为鲜明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凸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就是要彻底改变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发展方式,自觉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着力发展绿色生产力,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持续增强我国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在绿色转型中推动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第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污染物和碳排放总量仍居高位,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大幅度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有助于从源头减少污染物和碳排放,同时积极培育生态文化,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风化俗,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第三,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之举。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突破,全球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加速重构,呈现多元化、区域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态势,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国际潮流所向、大势所趋,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同时,全球环境治理形势更趋复杂,生态环境问题政治化趋势增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推动产业不断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有助于拓展我国发展优势,积极争取全球绿色低碳竞争主动权,也有助于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为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准确把握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面临的形势
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首先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对形势的判断上来。《建议》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分析了“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未来五年绿色发展面临形势也要放到这个大的形势判断下来把握。总的看,“十五五”时期对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尤为关键,这一规划期内我国将实现碳达峰目标,绿色发展既面临历史性机遇,也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和挑战。
从国内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十四五”时期,各地区各部门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持续完善顶层制度设计,我国产业、能源、交通运输、城乡建设、消费等领域绿色转型扎实推进、成效显著,为“十五五”时期进一步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新质生产力蓬勃兴起,科技创新厚积薄发,新旧动能转换升级,城镇化发展质量提升,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等将出现深刻调整,结构减排将迎来新的机遇期。同时,我国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环境约束偏紧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绿色低碳转型仍面临不少制约因素。能源结构方面,我国能耗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仍占主体地位,碳排放量总体处于高位,2035年前能源资源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随着我国能源发展进入新旧能源体系转换过渡期,可再生能源装机快速增长,分布式能源、微电网等大量新型主体接入,电力调度对象的数量、难度、复杂度均大幅增加,传统模式亟待转变。产业结构方面,我国生产的玻璃、水泥、粗钢、有色金属等产品占全球总量一半以上。传统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在绿色转型过程中面临技术升级、资金投入等多重挑战,许多企业转型意愿不强、能力不足、投入短缺。交通运输结构方面,我国以公路为主的货运结构仍将长期存在,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仍以柴油货车为主,“公转铁”、“公转水”整体进程有待加快。政策保障方面,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绿色金融有效供给不足,支持用户侧储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碳资产管理等新产业新业态的政策不完善,部分地方、行业仍存在发展路径依赖,促进全面绿色转型的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从国际看,近十年来全球绿色发展事业取得新进展,绿色发展国际合作迎来更多机遇。我国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提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并付诸实施,深入推进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国际合作,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实现了由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同时,随着国际形势深刻演变,绿色低碳领域国际竞争加剧,一些国家与我国竞争全球绿色低碳产业、技术优势及气候治理规则主导权,持续炒作我国清洁能源产品碳足迹等,通过提高关税、启动电动车反补贴调查等措施设置绿色壁垒,遏制我国绿色发展新优势,推进碳边境调节机制打压我国高排放行业产品出口,我国面临更大国际减排压力。特别是,个别国家频频“毁约退群”,放宽化石燃料开采和使用监管,阻滞绿色低碳发展步伐,给全球环境治理带来新的挑战。
三、认真落实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点任务
《建议》全面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握“十五五”时期基本定位和阶段性要求,统筹全局,突出重点,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重点落实好以下任务举措。
(一)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能源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基础和动力,也是绿色转型和“双碳”工作的主战场,能源领域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85%以上。抓好能源领域降碳,既要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也要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建议》从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和实际条件出发,对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作出系统部署。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坚持风光水核等多能并举,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陆上与海上并重,统筹就地消纳和外送,促进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坚决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推动煤炭和石油消费达峰。推进煤电改造升级。在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积极有序推进散煤替代。三是着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主动适应发展新趋势,促进源、网、荷、储协调发展,全面提升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安全韧性水平。加快智能电网和微电网建设,推进主配微电网多级协同发展,进一步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四是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健全适应新型能源体系的市场和价格机制。
(二)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是压实各方责任、加快绿色转型的关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十五五”时期是全面实施碳排放双控制度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需要扎实推进,夯实工作基础。实施这项制度包括五方面具体内容:一是地方碳考核。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将碳排放双控指标分解至各地区。指导省市两级建立碳排放预算管理制度。二是行业碳管控。以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等工业行业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为重点,开展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核算,加强碳排放分析监测预警。三是企业碳管理。将碳排放管控要求纳入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制度,进一步发挥全国碳市场对控排企业的调控作用。四是项目碳评价。将碳排放评价纳入节能审查,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开展综合评价。五是产品碳足迹。制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加强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建设,建立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
(三)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这是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的重要举措,目的是在大气、水、土壤、生态、海洋等各生态环境要素分区的基础上,充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落实“三区三线”管控要求,从生态环境角度划定优先保护和重点管控单元,明确每个单元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为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底线、划边框。“十五五”时期,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需要突出以下几方面:一是完善管控方案,动态衔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做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年度优化和定期调整。二是加强政策协同,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要求,实施分单元差异化保护修复策略,完善现有生态环境要素分区管控,提升分区管控制度效能。三是强化成果运用,推动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能源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鼓励因地制宜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实现路径,衔接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引导重点行业企业向环境容量大、市场保障条件好的地区科学布局、有序转移。
(四)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深入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加强各类资源的全过程管理和全链条节约。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建设节水型社会。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开展粮食节约行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推广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和合理开发,提高开采效率。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减少能源资源消耗,提升能效、碳效水平。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推广资源循环型生产模式,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动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再生材料和产品质量,扩大对原生资源的替代规模。提高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提升再生利用规模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
(五)落实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相关政策。资源能源消耗具有显著的负外部性特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需要进一步完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科技、环保等政策和市场化机制,推动污染物排放、碳排放等外部成本内部化,构建有利于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制度基础。重点是,积极构建有利于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和资源高效利用的财税政策体系,支持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传统行业改造升级、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能源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广等领域工作。强化金融支持,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和投融资模式创新,探索区域性环保建设项目的金融支持模式,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投入。强化价格政策支持,综合考虑企业能耗、环保绩效水平,完善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制度。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加快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建立健全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六)加强绿色转型国际合作。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市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推动绿色转型发展需要良好外部环境和更多合作机遇。《建议》在完善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体系、推动引领国际规则标准完善和衔接互认等方面,提出一些具体举措,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需要统筹国际合作和竞争,在维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主渠道地位的同时,积极拓展多双边对话合作渠道,加强绿色发展领域的多边合作平台建设,大力宣传中国绿色转型成效,积极借鉴国际经验。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塑料污染治理等领域国际规则制定,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气候治理体系。加强绿色技术、投资和贸易、标准与合格评定等方面国际合作。同时,面对遏制打压,继续有理有利有节开展斗争,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形成更加主动有利的局面。
《建议》把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确立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为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战略部署,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在推动全面绿色转型上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不断厚植生态基础和发展优势,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美丽新篇章。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19日 06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
2025年11月20日05:30 | 来源:新华社小字号新华社卢萨卡11月19日电(记者邵艺博 黄伟)当地时间11月19日..

扫描二维码微信打赏